徐中玉先生追思会暨《徐中玉先生传略、轶事及研究》新书发布会11月15日下午在徐中玉先生曾经工作过的上海市作家协会举行。本次活动由上海市作家协会、华东师大中文系、永利集团304am登录文艺美学中心、百花洲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上海市美学学会共同协办。
开幕式由《徐中玉先生传略》一书编者,永利集团304am登录文艺美学中心主任、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祁志祥教授主持。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王伟、永利集团304am登录校长刘晓红、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副编辑张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文贵良代表主办方致辞,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国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彭国忠代表协办方致辞。上海市作协副主席、《上海文学》名誉社长赵丽宏、著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作为特邀代表,深情回忆了当年徐中玉先生对自己扶持、关心的幕幕动人往事,表达了对徐先生人格风范和无私师德的追思和敬意。开幕式上还代读了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福建省社科院院长南帆,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李洱给会议撰写的来信。
上海作协党组书记王伟指出,徐中玉先生培养了一大批学者、作家,先生留下的精神财富至今仍深深地温暖着我们的身心,充实着我们的灵魂,值得我们深入发掘整理,以滋养今天的文学研究和文学实践。
永利集团304am登录刘晓红校长指出:百岁老人徐中玉先生是学术界的传奇人物,成就非常高,影响非常大,由该校著名学者、徐先生关门弟子祁志祥教授组织编撰这样一本《徐中玉先生传略、轶事及研究》来记录和反映先生的为人、为学事迹和思想的著作,很及时,也很重要。她感谢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张越副总编表示,《徐中玉先生传略、轶事及研究》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为能出版该书深感荣幸。从出版人的角度看,该书可以让世人更为全面地认识徐中玉先生的生命历程和学术贡献,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徐中玉先生的文化情怀和学术精神。
华师大中文系主任文贵良说,徐先生一生的为人体现了一位现代知识分子的真正风骨,一位大学教育家的远见卓识和实干精神,一位大学学者独有的学术创见与宏阔的学术视野,一位学术名刊主编的博大胸怀,一位大学教师的高尚师德与教育成就。
自由发言环节由王伟书记主持。责编童子乐介绍了《徐中玉先生传略》一书的编辑经过。著名学者陈伯海、王纪人、朱立元,上海市作协原党组书记孙顒、副主席王晓明、创研室主任杨斌华,著名作家王晓玉,著名诗人徐芳,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陈引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王焰、徐中玉先生弟子代表周锡山、黄珅、田兆元,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会长夏锦乾、朱志荣,上海交大出版社编审吴芸茜、同济大学研究员柯文,以及徐中玉标准像的摄影家沈忠海等分别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回忆了徐中玉先生教学与生活的点点滴滴。
徐中玉先生1952年8月以后一直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1989年至1997年曾担任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他一生的学术历程可分为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文学”、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文学”、新中国之初七年的鲁迅研究、被打成右派摘录卡片的20年、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几个阶段。70年代末他担任华东师大中文系系主任期间改革办学模式,大胆奖掖新人,形成了“华东师大作家群”现象。此后带了五届研究生,培养了许多文艺理论家和著名学者。他主编的《大学语文》先后发行3000万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他参与创办了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全国大学语文学会三个一级学会,一手创办了《文艺理论研究》和《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两份著名理论刊物,为中国的大学语文教学和文艺理论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徐中玉先生传略、轶事及研究》是国内首部系统叙写徐中玉先生生平和学术经历、思想主张的传记类著作。书中既有开门弟子毛时安、本书编者祁志祥对徐先生一生经历的翔实描绘,也有徐先生长子徐隆以及钱中文、陈伯海、王纪人、黄世瑜、赵丽宏、胡晓明、金丹元、胡范铸、朱国华、赵勇等时贤对徐先生为人为学的独特解读;既有南帆、蒋树勇、谢柏梁、吴炫、张建永、田兆元、朱桦等弟子对往年问学于先生的深情回忆,也有谭帆、周锡山、王思焜、陆晓光、陆炜等后学对徐先生学术襟怀的一手研究;还有与徐先生有过交集的其他学人的研究、回忆文札。该书为我们今天继承徐先生的精神遗产提供了很好的依托。今天我们应当从哪些方面继承徐先生的精神遗产呢?正如该书编者祁志祥在书中总结的那样:“徐中玉先生一以贯之的主张是围绕文学与社会、国家、民族、道德、政治的联系,强调‘文须有益于天下'的积极作用和‘言必中当世之过'的批判责任”。这或许是最值得我们继承的宝贵思想财富。
上海市作协专职副主席马文运及《文汇报》《新民晚报》《文学报》等上海媒体界的朋友出席了本次活动。徐中玉弟子、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谭帆向会议递交了发表在《文汇报》上的《忆徐中玉先生二三事》。徐先生弟子、中国戏剧学院教授谢柏梁向会议提交了过去交往中徐先生给他留下的刻骨铭心的几段语录。 (张永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