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以来,立陶宛频频在反华议题上进行炒作,不仅自己退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17+1”合作机制,还企图拉上其他中东欧国家一同退出,并号召欧盟成员国采用所谓“更有效、更团结的‘27+1’模式”,试图在欧盟层面形成新一波对华强硬政策。在退出“17+1”当天,立陶宛又宣布将在中国台湾开设“贸易代表办公室”。近期立陶宛更是不顾中国强烈反对和多次劝阻,批准台湾当局设立所谓“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频踩中国红线。
“弹丸小国”立陶宛为何敢于开展一系列反华举动,对中欧关系和台海局势稳定构成负面影响?究其缘由,最主要的当然是为了向美国递“投名状”,博取美国的赏识和北约盟友的回应。
博取美国关注
在美国总统拜登上台后,印太区域内外的一些小国开始活跃在反华阵营一线。立陶宛此次将自身包装成西方对华采取强硬政策的“主角”,不惜通过打“台湾牌”来挑战中国的红线,正是为了表明自己站队美国,以此获得拜登政府关注。
通过激怒中国,甚至承受中国的报复措施,立陶宛妄图发挥出超越其小国身份的政治影响力,换取美国和北约盟友在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的巨大回报。
迎合欧洲疑虑
除此之外,来自欧洲和立陶宛自身的历史因素也不容忽视。
首先,立陶宛这一系列举动极大地迎合了西欧一些国家对“一带一路”的疑虑。西欧一直对“17+1”及其联合投资项目感到担忧,认为该机制会在欧洲制造分裂。在这样的背景下,立陶宛作为本该受益于“一带一路”和“17+1”的中东欧国家,在去年拒绝了中国对其主要港口克莱佩达港的投资,今年又号召其他欧洲国家终结“17+1”机制,极大地迎合了西欧发达国家的疑虑,也对匈牙利等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中东欧国家构成压力。
其次,立陶宛妄图成为一部分中东欧国家对华施压的代言人。个别中东欧国家为了在同中国的合作中获得更有利的位置,近年来不断抱怨相关合作机制未让它们在基础设施、持续投资、扩大出口等方面显著受益。立陶宛抓住这一机会,试图通过反华行动将自身打造为这部分国家对华施压的代言人,鼓动它们逐步降低对“17+1”和“一带一路”的参与水平。
掺杂历史因素
另一方面,部分立陶宛“精英”基于历史记忆对俄罗斯的不信任及对中国台湾的所谓“好感”,也是立陶宛反华行为的重要内在因素。
波罗的海三国对苏联及俄罗斯缺乏好感,喜欢将自身视作西方同俄罗斯公开抗争的“前线”。因此,当中俄建立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时,立陶宛也将对俄的反感渗入对华关系中,大肆渲染、污蔑所谓“中国的间谍活动”已成为其国家安全威胁。
与之相对的,历史记忆让一部分立陶宛政客与社会精英对“台独”势力产生“共情”,荒谬地将中国统一的历史趋势和反“台独”斗争等同于苏联对其加盟共和国的“压迫”。早在去年4月,就有超过200名立陶宛政治与学术精英致函总统瑙塞达,希望支持台湾地区参与国际组织,并建立与台湾当局的所谓“外交关系”。正是在这些“精英”鼓动下,立陶宛对中国的多次警告置若罔闻,一意孤行继续挑衅中国。
下场可想而知
立陶宛甘当美国和西方反华势力的马前卒,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粗暴干涉中国内政,这样倒行逆施的举措绝不会给该国带来任何安全,更不可能有益于该国人民的长远利益。
实际上,无论是政治影响力、经济体量还是历史渊源,都注定了立陶宛不可能成为美国的铁杆盟友,这就是为什么拜登政府和台湾当局对立陶宛选边站队的回报大都口惠而实不至。未来,中美两国大概率会在气候变化、抗击疫情、实现全球经济复苏等领域展开合作,共同承担应对全球挑战的大国责任,届时一意孤行的立陶宛的下场可想而知。(作者系永利集团304am登录上海全球安全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