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以来,立陶宛的对俄政策引人瞩目。一方面,它采取了和其他欧盟、北约东部边境国家类似政策;另一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比其他国家更加激进的政策。
2022年7月10日,俄罗斯卫星网报道,按照欧盟第四轮对俄制裁规定,俄罗斯水泥和酒精等货物的进口禁令即日起生效,这些货物将无法通过立陶宛等欧盟成员国运输至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
6月20日,俄罗斯外交部曾发表声明,抗议立陶宛禁止经立陶宛境内铁路,向俄加里宁格勒州运输货物,并警告如果立陶宛不恢复运输,俄方将作出回击。
俄乌冲突以来,立陶宛的对俄政策引人瞩目。
一方面,它采取了和其他欧盟、北约东部边境国家类似政策,例如紧跟欧盟制裁俄罗斯,请求北约加强武装包括立陶宛在内的东翼国家、请求美国永久驻军立陶宛等。
另一方面,立陶宛也采取了一些比其他国家更加激进的政策。除了出台本次禁运措施,4月2日,立陶宛还要求俄罗斯为“布查事件”负责,并宣布停止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使它成为第一个拒绝进口俄罗斯天然气的国家;5月22日起,立陶宛完全切断俄罗斯能源的进口,包括石油、电力和天然气; 6月17日,立陶宛国有铁路公司——立陶宛铁路公司通知俄罗斯,从6月18日午夜开始,将不再允许载有受欧盟制裁货物的过境列车通过,引发俄罗斯与立陶宛、俄罗斯与西方的又一次冲突。
预计,立陶宛可能在8月和12月根据欧盟新的制裁措施,将进一步禁止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等重要物资过境立陶宛。立陶宛的上述激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是“损人不利己”,不仅将迎来俄罗斯的报复,而且对自身的国家安定和长期发展相当不利。
底气何在
俄乌爆发冲突以来,立陶宛表现激进,那么,其底气何在?或说其背后有何种动因呢?
首先,在波罗的海三国中,立陶宛领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它常常以波罗的海“地区领导国”自居,希望通过更多的主动行为,凸显作为地区领导者角色,使欧盟、北约认识到它在波罗的海区域的重要性,从而获得欧盟、北约的更多支持和资源。
其次,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不同的是,除了毗邻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之外,立陶宛与俄罗斯本土并不接壤,这使立陶宛受到俄罗斯的地缘压力和军事压力比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要小一些;而且,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均有1/4的俄裔人口,而立陶宛俄裔人口只有5%左右,因而它的反俄政策在国内也不存在太多顾忌。
再次,立陶宛已逐渐在能源领域 “去俄罗斯化”。俄乌冲突后,立陶宛将能源领域“去俄罗斯化”理解为,停止资助俄罗斯战争机器,是团结乌克兰的体现。4月2日,立陶宛能源部宣布,当月起不再进口俄罗斯天然气,这使立陶宛成为欧洲第一个主动停止进口俄罗斯天然气的国家。随后,立陶宛能源部决定从5月22日起,完全切断俄罗斯能源的进口,包括石油、电力和天然气。立陶宛能源部长戴纽斯·克雷维斯表示,立陶宛正在经由克莱佩达港口接收站进口美国液化天然气,来满足天然气需求,并通过本土发电厂及与瑞典、波兰和拉脱维亚的现有互连电网进口电力来保障用电需求,而且该国已初步成功实施波罗的海国家电网同步、以本土绿色能源满足电力需求,并开始成为电力出口国,立陶宛已基本实现能源“去俄罗斯化”。
“认知”错位
在本次冲突中,双方对立陶宛措施的理解发生了明显的“认知”错位。
立陶宛认为,禁止受制裁货物的流动,是欧盟对俄罗斯第四套制裁措施的一部分,仅适用于金属、煤炭、建筑材料和高科技产品通过铁路过境立陶宛。在得知俄罗斯将该行为定性为“封锁”后,6月20日,立陶宛外交部认为,“禁运”并非“封锁”,并强调其决定是在与欧盟委员会协商后作出的,未受制裁的货物和铁路乘客仍然可以通过立陶宛。而且,立陶宛“没有对过境施加任何单方面的、单独的或额外的限制”,它仅仅是一直在执行欧盟的制裁。
俄罗斯则将立陶宛的行为界定为对加里宁格勒的“封锁”,认为这违反了俄罗斯-欧盟于2002年11月达成的“欧盟-俄罗斯加里宁格勒伙伴关系”中,关于双方保证加里宁格勒及周边地区货物运输自由的协议。
6月20日,普京的新闻秘书德米特里·佩斯科夫称,此举为“非法”行为,并表示“这一决定确实是前所未有的,情况非常严重,我们需要进行认真的深入分析才能作出回应”。6月21日,俄罗斯安全委员会秘书、普京的密友尼古拉·帕特鲁舍夫在访问加里宁格勒时,将立陶宛的限制描述为“敌对行动”,并警告说,莫斯科将采取“对立陶宛人民产生重大负面影响”的措施予以报复。
俄罗斯国家电视台评论员弗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甚至将此事件定义为,西方采取战争边缘政策,为第三次世界大战预设了时间。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也表示,这是立陶宛的宣战行为。
目前,俄罗斯政府仍未明确具体回应措施。不过,加里宁格勒州州长安东·阿里汉诺夫曾暗示,俄罗斯的反应可能包括关闭通过立陶宛和其他波罗的海国家港口的货物流动。也有不少西方人担心,俄罗斯有可能会考虑采取军事行动,打通波兰与立陶宛接壤的苏瓦基走廊(Suwalki Gap),以确保其盟友俄罗斯的货物可以通过该走廊从白俄罗斯到达加里宁格勒。
不过,从目前来看,双方升级为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并不大。
立陶宛的禁运措施仅仅是基于它作为欧盟成员国,执行欧盟的制裁措施,并非基于立陶宛作为北约成员国而采取的行为,因此,“禁运”本身与北约无关,仅此一件事不足以引发俄罗斯与北约的冲突升级。
另外,在俄乌冲突焦灼之际,开辟第二战场,引发俄罗斯与北约之间的直接军事冲突,不仅将大大分散俄罗斯的作战能力,而且会使北约更加毫无顾忌地支持乌克兰,这对俄罗斯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俄罗斯更可能采取的措施是,一方面调整运输路线,将更多货物通过波罗的海航道到达加里宁格勒;另一方面,俄罗斯可能会采取一些“对等”的惩罚措施,例如在加里宁格勒港口周边对欧盟国家海运,尤其是对立陶宛海运设置一些障碍,并可能采取一些措施对立陶宛的重要港口克莱佩达实施部分封锁。
俄罗斯也可能联合白俄罗斯,对立陶宛与白俄罗斯陆路的人员、贸易往来进行一定的限制。至于打通苏瓦基走廊,需要通过军事手段,干涉他国领土主权完整,这种方式在近期不大可能出现。
自食其果?
在俄乌冲突背景下,任何一些微小的动作都可能被理解为严重的挑衅行为,从而引发冲突升级的危险。
对于立陶宛来说,这仅仅是一次普通禁运,但它显然未全然意识到禁运措施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和长期影响。这次制裁导向的并非俄罗斯本土,而是与立陶宛,乃至整个波罗的海国家唇齿相依的加里宁格勒。从近期来看,陷于俄乌冲突的俄罗斯,不大可能对立陶宛实施严重的打击行为。对立陶宛来说,如果仅仅考虑近期得失而无更深远的筹谋,必然埋下祸端。
6月8日,俄罗斯杜马出现了不寻常的声音,即否认苏联国务委员会1991年9月6日承认立陶宛独立法令的合法性,这看似激进的提案,折射了俄罗斯对立陶宛行为的深度仇视。从长期来看,立陶宛的过激行为并不利于其实现地区领导的目标,更可能为自己过激行为埋单。
从经济上看,立陶宛的禁运行为虽然基于欧盟的制裁措施,但禁运导致的负面经济影响,却主要由立陶宛来承担。立陶宛毗邻加里宁格勒和白俄罗斯,实施禁运后,来自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贸易将明显减少,自身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也将明显下降。今后,海上贸易也可能面临被封锁的风险。
从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角度来看,立陶宛的禁运措施,导致立陶宛周边局势的恶化,俄罗斯将进一步依托加里宁格勒,防范立陶宛和西方,局部地区面临擦枪走火的可能性,有损于立陶宛的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投资环境变差,也不利于周边旅游、人员往来与文化合作,因而对立陶宛的长期发展十分不利。而由于加里宁格勒深处欧盟、北约的腹地,一旦周边爆发冲突,其激烈程度甚至要超过俄乌冲突。
从长期来看,当俄乌冲突结束后,立陶宛在俄乌冲突中的一些过激行为并不会随之烟消云散,而是会成为双方历史中永远的伤口,成为双边关系调整的障碍。
(作者系永利集团304am登录政府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