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份报纸里,我看到了南周对社会现象的独到分析,也触摸到了人性最深处。”空军退役军人张学峰至今仍然觉得,《南方周末》传递理性声音,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对话观点的平台,吸引了一大批追求深度阅读的读者。
“我们在《南方周末》不仅读懂中国,更读懂关于人生的认知和智慧,也读懂了‘不惑’。”在海军退役军人王群怀看来,四十岁既是离开青春迈入中年的岁数,也是一种心智的成熟和思考的开始。
退役上校杨震则认为,无论时光如何变迁,《南方周末》都在大部分人的生命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它记录了社会的起伏,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
“多发点声”
上世纪90年代末,张学峰正在上大学。课间他就跟同学拿着钥匙,在班级信箱里找“宝贝”,其中包括《南方周末》。“我们每周都要抢着看”。
张学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当时他最爱看《南方周末》,因为“能在这里读懂社会,特别是读懂‘复杂的中国’。”
从2001年大学毕业参军入伍,到2020年转业工作,张学峰给自己的军旅生涯编了一段顺口溜:把过雷达,撸过导弹,装过飞机,上过军舰,学过指挥,研过战法,当过主编。
在做出转业这个重大决定时,是2020年1月。张学峰在空军部队干了很多年,出了不少成绩,即将转业要去到一个新的地方,如何开展工作,是未知数,心里难免有些纠结。
“考验如火,正在淬炼真金。”“凡是过往,皆为序章。”那时候《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发布不久,给了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张学峰一股巨大的内心冲击。“这些话仿佛就像有个老朋友站在我面前,给予勉励,给予力量。”
虽然张学峰是一个“理科男”,但更喜欢写文章,尤其是军事文章。2010年偶然与南周建立联系后,他已为《南方周末》撰稿十余篇。从空军现代化建设成就到空军官兵精神面貌,从国际军事热点到外军装备。
王群怀也是早年就为《南方周末》撰稿的“老粉”之一。
2004年,他在海军某部工作时,《南方周末》是办公桌上必不可少的读物。
2013年12月5日,南方防务智库揭幕,首届南方防务论坛同时举行,防务频道上线。
王群怀开始为南周撰稿,他以一个退役海军军官的角度,剖析过横须贺军港的基地管理,分析过南海核潜艇撞击事件。
而在2018年受邀加入智库时,杨震便觉得“大有可为”。彼时,南方防务智库专家顾问团队有两百余人,成功搭建起媒体与军事智库、高校研究团体互动交流、深化合作的桥梁。
有意思的是,杨震、王群怀、张学峰分别来自不同军种,经常在智库圈里建言献策。用他们的话来说,能与《南方周末》结缘加入南方防务智库,就应该“多发点声”。
惑与不惑,把握当下
40岁那年,张学峰还在部队,是个“大龄编辑”,工作繁忙。
约稿、编稿、改稿、排版送校对、发稿费,张学峰一干就是好几年。他说自己是个随遇而安的人,但只要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就要勇敢地做出抉择。“就像南周2022新年献词里说的,每一次抉择都期待一场苦尽甘来。”
担任过空军期刊主编的张学峰,一直关注南周对空军的报道,“南方周末报道的专业性,不仅体现在对事件本身的解读,更体现在新闻操作的专业性上。不局限于中国空军,而是放眼到世界各国的空军,并能够把握其发展方向,看到未来的趋势。”
而让杨震印象深刻的,是《南方周末》擅长用生动的故事透出光荣历史、硬朗顽强,令人眼前一亮。
如今,杨震换了赛道,现阶段目标要多写几篇好文章,多培养几个好学生。他认为40岁的《南方周末》同样面临赛道的转变:全球机构媒体经历互联网、大数据乃至人工智能多重、多种、多维度冲击,“虽然目标发生了变化,但实质不变,仍然是奋斗。”
王群怀在40岁时,也面临着内心的严峻考验。
“那时候刚转业。”说到这,王群怀难免有些遗憾。转业前,他碰上部队机构改革,也不想继续从事技术岗位,最后选择退役当公务员。从惑到不惑,他用了一两年学会放下。
三个《南方周末》的“老粉”,随着南方周末一起成长,经历转型。
“其实我很肯定,现在选择的道路,至少目前是最合适的。”王群怀认为,在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把握当下”才是最好的,不管40岁,还是50岁、60岁。
四十岁以后的松弛感
“把握当下”,就要寻找新突破。
“南方周末启发了我走上一条新赛道。”近几年,王群怀曾多次参与南方周末的视频制作与直播活动。看到自己在南方周末做视频、做直播产生了不错的反响,他便产生了“我也做新媒体”的念头。在规划大半年后,王群怀“自导自剪”,在各媒体平台上发布短视频,短短两周,播放量便突破22万。
年过五十的王群怀,每次录制视频、剪辑视频,总要耗上好几天的时间。但他不想放弃,甚至觉得自己可以做更多。
张学峰也认为,近几年媒体形式、生态已经到了一个新阶段,用视频展现的信息量丰富,而用直播则是能以最及时的方式,传递现场信息。“举个例子,南方周末作为一个纸媒,用视频形式和直播形式做防务深度新闻,就是一种自我突破。”
2022年,张学峰和南方周末记者合镜,对航空武器装备进行了直播介绍。在播出之后,朋友对张学峰说,“你对所有的装备如数家珍。”作为一名空军退役军人,张学峰对武器装备有很多“情结”,自然会激情满满。
张学峰认为,四十岁后,他反而更加有“松弛感”,也能做更多自己喜欢的事情。“例如还可以在南方周末继续讨论军事,发出属于智库团队的声音。”
(文中杨震系永利集团304am登录东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