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联合时报 | 汤啸天: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精准施策完善社会治理

信息来源:永利集团304am登录发布时间:2020-04-28浏览次数:426

阅读提示 目前,我国保持疫情防控成果、防止疫情反弹的任务繁重,要坚持底线思维,坚定必胜信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切实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面对保持疫情防控成果、防止疫情反弹的繁重任务,我们必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提供有力保障  

■ 汤啸天 永利集团304am登录教授、上海市社会建设研究会副会长

疫情在全球的大流行和国内疫情防控的持续向好,全国疫情阻击将会走向以口岸把关为主的阵地战和以社区防控为主的常态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境外疫情输入的风险和社区疫情防控的压力仍然不小,社会治理将不断面临新课题的挑战。必须清醒看到国内外疫情防控与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因变而动,以动谋胜,科学应变。

新冠肺炎疫情引起社会心理的深刻变化

新冠肺炎在全球范围内的大流行,经济运行受到巨大冲击,疫情防控已呈持续常态化。我国政府在疫情防控中的果断决策深得人心,人民群众赞同疫情防控的国际合作,但对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和世界经济的萎缩深感忧虑。特别是,全人类对新冠病毒的认识还很不充分,不确定的因素集聚,经济下行乃至发生全球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存在,普遍担心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对外贸易的前景,“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压力持续增大,公众的心理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多数人消费趋于谨慎,麻痹、松懈情绪渐增。复工复产复业正在全国有序推进,整体经济形势已经向好的方向发展,但由于产业链中“断点”“堵点”的现象,并不是仅靠单方面努力可以解决的,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多数人对未来生活的担忧增多,消费行为趋于谨慎,尽管有不少地方发放了消费券,但拉动消费的难点较多。与此同时,疫情防控的阶段性成果,已经使得公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但对持续化、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心理准备不足,甚至发出“防控还要多久”的疑问,由焦躁引发的侥幸、麻痹、松懈情绪渐增。

非接触服务创新空间广阔与能力不足的危机感并存,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疫情防控期间已经使人感受到非接触为特点的工作方式,但多数人只是被动地接受,对改变自身知识缺陷与能力的动力不足。疫情防控期间所创新的网上交流、扫码服务等方式得到公众的认可,也为进一步创新非接触工作、非接触服务开辟了广阔空间。这就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培养年轻、亲民、接地气、负责任的社区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基层工作人员感到工作越来越难做,使命感与疲惫感并存,来自上级的考核压力与来自群众的评价压力叠加,知识缺陷与能力不足凸显。希望在政策支持、科技支撑、进修培训等方面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

在巩固平安建设成果的同时推进全民安康建设

2020年4月7日,上海出台了《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简称公共卫生20条),明确提出,要建设五大体系,包括公共卫生的应急指挥体系、监测预警体系、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显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与社会治理密不可分。卫生健康事业既是关乎社会每一个成员的民生问题,又必须是政府谋全局、负总责,承担第一责任人,将卫生健康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统筹规划。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实践已经证明,全民卫生健康是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正常运行的基础条件,是涉及国家生物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

治安稳定是大局、是基础,而平安建设与健康治理的关系极为紧密,失去了健康也就没有安全可言。社会的良性运行需要建立在“安而康”的基础上,健康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海平安建设已经取得决定性成果的基础上,可以把平安建设与健康治理结合在一起加以推进,名称上也可以改用“安康建设”的提法。需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从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政策供给、财政支持、全民动员、社会参与、科技支撑、法治保障等各个方面,齐抓共管“安康建设”。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看,“安康建设”包括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两大部分,在软件建设中除了临床诊疗外,公共卫生服务、科学生活方式养成、爱国卫生运动、社会心理服务等工作都可以糅合在社会治理中进行。疫情防控中暴露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的短板也不可能仅靠医疗卫生系统就能解决。上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许多经验都可以吸收到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治理的工作之中,率先在实践中形成“平安+健康”的社会治理新局面。

为稳定就业提供更加细致实在的帮助

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为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为主要内容的“六稳”是下一阶段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稳定社会秩序的核心是抓好就业工作,“稳就业”居于“六稳”工作之首,疫情期间的在线新经济图景可归为三类:第一类是因疫情倒逼而新催生出来的新业态新模式,体现“新”,包括远程办公、“无接触”配送等;第二类是将线下成熟的业态模式转移到线上线下相互融合,体现“转”,包括在线展览展示、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第三类是已有模式在疫情期间得到发展壮大,体现“大”,包括无人工厂、工业互联网、在线文娱、生鲜电商零售等。要想方设法让在线新经济切实成为就业岗位增量。

治理应当契合经济发展的大势,助推解决社会生活难题的解决。一是社会治理必须更加关注就业,当好企业与待就业人群两个方面的共同朋友,起到桥梁纽带作用;二是加强困难人员兜底保障,构筑“保基本”的社会安全网,帮助解决群众就业、医疗、社保等方面出现的困难;三是关注学生长时间未复学以及复学初期出现的心理适应难题,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四是强化对困难人群多方位帮扶和心理支持,注意防范极端行为的出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实现疫情防控与优化营商环境的双赢

全球疫情峰值尚未到来,预计疫情蔓延的态势还将持续较长时间,可能导致世界性的严重经济衰退,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进一步加大。上海已经制定优化营商环境3.0版,总体思路“三个不变”是正确和必要的,即系统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的要求不变,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改革方法不变,将增强企业获得感作为首要评价标准不变。与此同时,建议强化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防止失信人在多次列入“黑名单”之后仍然逍遥法外,为诚信者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应当克服社会治理工作与社会经济运行相对疏离的陈旧模式,识大局、明大势、挑重担,以更开阔视野和思路,用完善的社会治理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建立疫情防控、保障经济运行秩序“两手抓”相适应的社会治理格局。在疫情防控中创造的“无接触工作”已经取得良好效果,下一步要因势利导,扎实推进“无接触服务”“无接触消费”等新形式,鼓励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消费模式的发展,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

建立平时共建共治共享向战时联动联防联控转换机制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社会治理发挥了积极作用,防控措施的落实中也很好地应用和扩展了社会治理的经验,但也存在薄弱环节。比如,俗称的“三驾马车”合力有待完善,居委会干部与社区工作者的压力过大,物业公司得过且过,业主委员会难觅踪影,社区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数量还不够多。一流城市的“一流治理”,重点就在于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各方面的力量应结成一体协同运转,居委会、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三者关系的理顺还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社区的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之后,需要进一步探索基层民主协商的议事规则。

治理的力量来自方方面面,不能由不同的部门建立本系统的平台或者活动中心,像“农家土灶”那样各自运行。在平安建设转型为安康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摸清辖区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的底数,明确党建引领在社会治理的责任,赋予党建服务中心统一动员和组织辖区党员参与社会治理的职责。党员参与社会治理的具体形式应当各尽所能、量力而行,既可以是参与志愿者活动,也可以是出谋划策。但是,党建资源一定要在社会治理中亮身份、起作用、做表率。下一步,要完善突发事件应对的社会治理体系为抓手,把党建服务、综治网格、社会治理、卫生服务整合为合力协同运行的统一平台,建立平时共建共治共享向战时联动联防联控的转换机制,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社会治理的力量体系中,建立平时共建共治共享向战时联动联防联控的转换机制有两大作用:一是平时起到服务、指引、指导作用,做到防患于未然,对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进行预防和准备;二是在各类突发事件出现苗头时进行有效预警,一旦突发事件出现,立即组织力量有效应对。

实现科技支撑社会治理向更加“好用”的提升

科技界在疫情防控期间为社区工作提供了各种类型的支撑,有的虽然还不够成熟,但探索的步子已经迈出,前景是可喜的。下一步应认真总结科技支撑社会治理的经验教训,加强科技支撑的针对性、实用性,为有可能出现的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做好技术准备。例如,基层治理经常遇到“填报表”太多的困扰,不少工作人员成了“表哥”“表姐”。为此,一方面要尽可能压缩“报表量”,另一方面也要运用网络技术自动生成报表数据,既减轻一线人员的工作强度,又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类似的经验应当加以推广。社会治理的任务繁杂具体,目前的技术发展已经能够实现对人皮肤以上的形态识别(如人脸识别)和皮肤以下的数据检测(如红外测温),但数据的自动生成、分类归集和大数据分析还有许多薄弱环节。科技支撑要以需求为导向,针对社会治理实际工作的难点,在社会治理中发挥实际作用。

“随申码”改造升级为个人动态数据集成码

疫情防控期间,不少城市都实行了“健康码”管理,上海的 “健康码”称为“随申码”,于2020年2月17日上线,相当于一张疫情期间的个人通行电子凭证,运用至今效果是比较好的。“随申码”汇聚了卫健、公安、交通等各部门,以及电信运营商、航空、铁路等企业的数据,已经有了较好的应用基础,也得到了公众认可。

现在的问题是,表面上每一个人都遇到了“卡和码越来越多”的麻烦,实际上冠之以“某某云”的数据平台依然是“信息孤岛”。 如果“随申码”用了一段时间就废弃,损失就太大了。可将“随申码”改造升级后,通用于包括医疗、卫生、健康、公共交通、小额支付等在内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使得“随申码”在社会生活中随身携带、便捷可用。目前,居民身份证承载的主要是与身份有关的静态数据,“随申码”主要具有动态数据的归集与查阅功能。居民身份证的功能是国家决定的,可以探索将“随申码”升级,成为市民离不开的“随身码”。“随申码”升级的基本思路如下:一是“随申码”绑定“一网通办”,实现凭“随申码”就能直通政府各部门;二是赋予“随申码”乘坐公交、预约就诊、咨询投诉、小额支付、办事服务等更加强大的功能;三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变一城一地的“健康码”为一定区域(如长三角、珠三角等)通用,进而发展为全国通用,更好地实现“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升级后的“随申码”可以既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又能整合更多方面的数据进入社会治理的大平台。例如,以预约为例,现在“随申码”仅有预约行政服务中心的功能,如果把预约扩展到医院门诊、预防接种、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文博参观等各个方面,对方便群众生活、提高办事效率、自动归集数据和大数据分析都会大有益处。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