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揭牌成立。这是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人民城市属性,对上海城市建设作出的部署安排,是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丰富实践。
应当看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不仅是硬件方面的设施建设,也要重视软件方面的制度建设。例如,人民群众对某一方面的政策提出改进建议,如果只是被“例行公事”般地走完程序,然后给建议人一个“表示感谢”或“留作参考”的答复,是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实际上,也会让许多“金点子”错失了帮助职能部门改进决策的机会。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是城市治理的职责和使命。上海征集人民建议的工作历经多年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经验。2011年12月,在市信访办正式成立人民建议征集处,出台《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工作规定》。至今,接收办理的人民建议事项有30余万件,占信访总量比例从6.5%上升到约30%;职能部门采纳率从58%提高到97%,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150余件,每年评选100件优秀人民建议。
新形势下,建立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不仅是工作机构设置上的新安排,更是民主法治建设的新探索,将进一步加强机制创新,大力推动从“被动征”向“主动征”转变,聚焦人民群众的关注点、城市治理的缺位点、政策措施的空白点,积极挖掘“金点子”好建议。
我们经常讲“智慧在民间”,但民间的智慧需要通过一个良好的制度,才能进入公共决策的渠道。为此,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重点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研究判断所提出的问题是不是真问题,二是对原因的剖析是不是一针见血,三是建议和对策是不是具有可操作性。只有以“淘金”的真诚态度和扎实工作,才能把“金点子”推送到决策部门。
要建立科学高效工作机制、制定和公布办理建议流程、公开建议办理结果,不断取信于民、造福于民。同时,要让建议成为好决策、好决策变成好行动、好行动形成好效果,还需在维护人民权益、保护人民群众提出意见和建议的积极性以及凝聚民心、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上下功夫。
第一,强化应用性理论研究。
当前,学术界对人民建议征集制度的理论研究仍然比较薄弱。建议发布课题,招募精干力量进行专题研究,以取得具有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的成果。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可包括:人民建议征集制度与实现党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系,政府非紧急决策事先征集人民建议的操作程序,启动人民建议专题征集的程序,人民建议征集、研究、交办、督办、信息公开的规则,人民建议与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协同运作,等等。
第二,探索构建与人大、政协工作互通对接的机制。
人大议案、政协提案、人民建议在提出方式、办理程序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倾听民意、汇集民智、优化决策、造福于民。建议实现信息共享和“一网通办”,整合大数据,梳理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的问题,筛选、提炼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统一研究、集中办理、分头回复,避免资源浪费。
第三,探索专题征集人民建议并推动落实。
目前,人民建议征集工作主要是被动收集、梳理来自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建议进一步探索专题征集人民建议并推动落实。其中,相关职能部门应像办理人大议案、政协提案一样办理人民建议,对相关人民建议均要建立“分类处理、来件必复、责任到人、结果公开”的制度,尽最大可能杜绝敷衍塞责、推诿扯皮。
第四,推进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信息公开。
建议将人民建议的信息公开置于政府门户网站的显著位置。只要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机密、个人隐私且建议人愿意,建议内容、转交办去向、办理进程、办理结果均可予以公开。同时,在信息公开等相关栏目中,可试点增加公众投票(让民众点击表示同意或者不同意)和累计票数统计等项目,进一步增强透明度、提高人民监督的效力。
第五,有序组织和发动各类媒体参与人民建议征集工作。
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宣传和参与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有助于达成以下几个效果:一是扩展民意表达的渠道,进一步挖掘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无穷智慧;二是具有行为指引作用,有利于把消极的抱怨情绪引导为积极的建言献策;三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促使政府决策更加民主、科学、规范;四是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具体展现落到实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进步。
此外,还有必要结合上海已有资源和机制安排,把市民巡访团和各行各业监督员力量整合起来,引导巡访员、监督员在履职过程中成为献计献策的建议人。
(作者为永利集团304am登录教授、上海市社会建设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