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要闻

中央电视台王健康导演与文学院师生谈“声”论意

发布时间:2014-12-22浏览:612

在纪录片人的眼里,声音比画面更为重要。如果没有光,画面将不复存在,即使一片漆黑,声音照样可以传递信息。但中国电视纪录片声音创作不论是从社会的认识程度还是从业人员的声音观念,与中国的电视尤其是纪录片事业的发展水平相较,都滞后了很大的距离。新世纪是进入到了一个需要对纪录片声音再认识的时代。2014年12月5日下午,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导演、著名声音设计与制作专家王健康老师作客文学院,在纪录片放映厅为广大师生作了一场题为《纪录片声音的角色作用》的演讲,带领文学院近百名师生走进熟悉而陌生的“声音”世界。

讲座开始,王老师首先提出一个概念:电视声音是录音工程师。这说明电视声音不仅仅是解说词加配音的简单组合,而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三要素:解说词、音乐和音效,并不能完全涵盖其全部内容。他介绍到,声音早在电影出现前就已发展,但纪录片最早作为电影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时都只是无声默片。这其实是由于技术、知识储备以及拥有此类储备的人员不足所造成的。反观在我国纪录片行业中,音频设备越发精良,可仍存在纪录片声音作用不被重视的现象。他认为,纪录片声音的高度不是在于设备的局限,关键取决于制作人员认识声音作用的水平。

王导演重点阐述了制作纪录片的另一重要因素:声音的空间性。他指出,要了解空间性,首先要清楚自然的声音空间和电视声音空间的区别,其次将声音在不同空间属性中的关系分清,才能在不同的空间要求录制出不同的、理想的声音效果。在讲述过程中,他以NBA中的“角色球员”类比“纪录片声音”作了形象比喻。

在强调声音的重要性后, 王老师从声音与画面关系的角度,分析两者的基本准则:声音是画面的内容,起补充作用,使画面形式具有灵活性;而画面是声音的框架,声音应为画面服务。所谓 “看声音,听画面”,声音不仅可视,还存在极强的画面感,但却在还原过程中很容易丢失。由此,王老师引申出“整体电视声音设计”的概念,即减少声音制作的滞后性,让纪录片中的声音应主题发展而提前规划。

在与学生的互动环节中,王老师还教授大家三点实际处理声音效果的注意事项,一是录音时尽量保持靠近声源,并适当话筒,防止出现杂声;二是录音时需注意声音的空间性。一个空间的声音不仅仅采集在摄像机中,还应该在声音前期设计进行全面布局与录制;三是须果断除去对叙事造成干扰的音乐。

讲座最后,他建议学习纪录片制作的学生或未来倾向从事电视纪录片行业的学生,在学习制作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除了注意画面创作等因素,对待声音的态度同等重要。

王健康是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导演,著名声音设计与制作专家,对纪录片的声音有独到见解。曾为多部获得国内外大奖的纪录片作品设计、制作声音。主要作品有:《闯江湖》、《最后的山神》、《神鹿啊,神鹿》、《山海经》、《黄河》、《万里海疆》、《解放》、《胜利》 、《朱德》等。(刘贇/撰稿、欧鸥/摄影)

文学院

2014年12月5日